特视风水

85年过去了这一天永不能忘 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

来源:达达搜-兰姐 时间:2022-07-08 08:30 阅读

关于85年过去了这一天永不能忘的最新热点内容如下:

85年过去了这一天永不能忘

  不能忘却的日子

  今天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日子。但是在国内社交平台,这个日子的关注度并不高。仅仅有这样一条“85年前的今天永不敢忘”,笔者查看时排在排在了全国热搜榜单第三名位置上。着实让我郁闷。

  通过查阅新闻,更让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这一天,在我们国人心目中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日本人排起长队去祭拜日军战犯。这是日本人面对侵华战争最真实的态度。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更令人吃惊的是七七事变早已有历史定论,但在复旦大学历史教授冯玮微博上,冯玮非但不尊重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到,他却认为是个“谜”,他通过所谓“最权威学者”之口说出七七事变跟驻卢沟桥的宋哲元部受共产党影响有关。冯玮即便没明说是共产党人挑起了事端,但言下之意,呵呵。

  这位研究日本历史的教授在社会主义名牌大学上班。这腔调与当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舆论何其像,《朝日新闻》每天的日刊、晚刊都在重要版而刊登有关事变的动态,经常加印“号外”,而且所有报道都无端指责中国军队挑衅、肆意扩大战事,危害日本“特殊利益”。日本读者看到报道后,都指责中团军队“无理“挑衅,表示支持目本政府“膺惩”中国。有的主动到陆军省捐款,有的慰问出征士兵,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心。《朝日新闻》及时地开辟专栏,报道民众“国防献金”消息,每天刊载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职业等,

  并配以极具煽动性的报道。最早一则“国防献金”报道说:“在北支风云险恶之时,全国出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捐款、慰间出征宫兵,表达一片赤诚之心。14曰早晨到中午4个小时的时间里,送到陆军省的恤兵金就达到23110元33钱的巨额。”

  对于“七七事变”的发生,战后,日本史学界有人认为仪式是日本少数少壮派军人的行为,而非日本整个国策所为;有的人认为这是一次偶然突发事件,而非日本预先布置、预先计划的行动;甚至现在日本还有人根本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历史及战争罪行。但无数铁案如山的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不是一起偶然事件,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长期悲性发展和长期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而国际绥靖主义对日本对外扩张侵略采取姑息纵容政策的必然结果。

  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其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深刻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教训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亚洲国家和人民,从“七七事变”的历史事件中所应吸取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于饱受侵略战个苦难的中国人民来说,这一切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保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及损失,也使日本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85年,卢沟桥上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旧时的山河破碎,同胞逝去之殇不能忘记,无数先烈的不屈抗争,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

  苦难的警钟更应长鸣以警示世人希望以后的七七事变纪念日,“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内容能够牢牢地占据全国热搜榜首,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85年前的今天永不敢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是有人为你砥砺前行。今日,每日!#七七事变85年#

  美国也许恼羞成怒,不过也习惯了,谈不拢就甩手段,至死不改,又声称要求荷兰禁止向中方出口光刻机技术,高端光刻机不让买,现在连中低端的也不让买了。终有一天会毫无意义,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市场认为这是利好,会加快中低端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所以半导体昨天出现一波涨停潮,某微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2 年半年度实现扣非净利润41000 万到 45000 万元,同比增加 565.42%到 630.34%。

  中国早就放弃幻想,在美股加息危机之时,应该大胆相互制裁。

  这一天,永不敢忘!

  今天(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始。从此,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奏响了反抗侵略的英雄壮歌。

  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我们铭记在心,永不敢忘!

分享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engshui.dadasou.com/news/24922.html